{{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紫芭蕉⽣活研究室編輯部/城市觀察專欄】
⾛在台中路上被「芒果砸中」︖那些長在⾺路邊的龍眼樹與芒果樹,是誰種下的︖
七⽉正值芒果與龍眼盛產的季節,⾛在台中市南屯、太平或北區的某些街道上,忽然發現腳邊滾落⼀顆熟透的龍眼,或是抬頭看到電線旁垂掛著⼀串串結實累累的芒果,這樣的畫⾯讓⼈⼀時懷疑⾃⼰是不是誤闖園。其實不然,這些果樹不是民宅私種,⽽是「正式的⾏道樹」,是台中市獨特的城市風景——⼀種混合了農村記憶與都市規劃的奇特共⽣。
究竟是誰想出這個點⼦︖據台中市⼯務局資料,這些果樹⼤多種於1980至1990年代,當時市區快速擴張,許多原本的農⽥轉為道路⽤地,⼀些⽼農民便建議保留具有地⽅情感的果樹作為⾏道綠化。於是,龍眼、芒果、蓮霧、楊桃成為早期路樹品種的⼀部分。這樣的選擇既節省成本,又賦予街道⼀種熟悉的⼈情味,也映照出那個年代「農轉城」過程中的⽂化過渡。
但美麗的背後,也有市政的煩惱。成熟果實掉落⾞道,不只造成清潔問題,更常引發交通滑倒與摩托⾞意外。此外,果實若未即時清除,也容易招來蟲害與野⿃。於是,近年市府逐步替換掉部分果樹,改種開花但不結果的品種,雖然安全性提升,卻也引發不少市民懷舊情懷的反彈聲浪。畢竟,對許多在地⼈來說,夏天路邊撿芒果,是⼀種屬於童年的⼩確幸。
某些家庭甚至會特別繞道去那條「芒果路」散步,順⼿摘幾顆帶回家冰鎮,搭配⼀壺果⾹濃郁的紫芭蕉冰熬檸檬飲,就是他們獨有的午後清涼儀式。
果實從天⽽降,也許不夠⽅便現代城市管理,但它們無聲地提醒著我們:城市曾經有過的模樣,不應被全然抹去。🍃
資料來源:台中市⼯務局綠美化管理科、台灣植物資料庫、聯合報地⽅新聞(2023年7⽉)
聯絡我們
田月桑時國際有限公司 / 統編 68074204
客服電話|04-2439-2073
客服時間|週一至週五09:00am-17:00pm
客服信箱|yimutian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