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芭蕉⽣活研究室編輯部】 

 

圖/envato

 

當⼈們以為聽個Podcast、看個短影⽚能幫助⾃⼰入眠時,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哈佛醫學院在今年4⽉發表⼀份研究報告指出,⼈類⼤腦對於「語⾔」的感知遠比想像中敏感,即使外在環境⾳量極低,只要聲⾳中存在語意,⼤腦語⾔區便會啟動處理程序,進⽽延緩進入深層睡眠的時間。

 

該研究追蹤了128名有睡眠困擾者,發現每晚睡前若聆聽具語⾔性內容達20分鐘以上,其入眠時間平均延遲43分鐘,且深睡期比例減少 18%。因此專家建議,助眠⾳樂應選擇「純旋律、低變化、無語⾔」的曲⽬,例如Max Michter的《Sleep》、鋼琴慢板、 ⾃然⾬聲等,才能真正達到鎮定神經、誘發副交感作⽤的效果。

 

同時,在⼼理學上建⽴⼀個入睡儀式也相當關鍵,讓身體與⼤腦意識到「該放鬆了」。像許多受試者習慣將溫⽔泡飲、 ⾹氣儀式、低光環境三者結合,讓五感同步慢下來,形成⼀種溫柔的過場。像這樣無語、無光、無壓⼒的三無環境,其實才是⼤腦最願意進入睡眠的條件。

 

有些受訪者提到,他們會在播放舒眠⾳樂時泡⼀杯常溫的檸檬飲品,⽤酸⾹與溫潤提醒身體結束⽩天的任務,據說這樣的習慣持續三週後,平均入睡時間會⾃然提早,品質也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