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紫芭蕉⽣活研究室編輯部/味覺⼼理專欄】
圖/envato
「香菜為什麼這麼極端?」:關於味覺的命運與記憶
前幾天公司訂午餐,打開便當那瞬間,有⼈發出「太讚了有香菜!」的驚呼,同時也有同事默默把整束香菜挾到旁邊,
表情像剛剛經歷一場背叛。這種場⾯,不是第⼀次,也絕不會是最後⼀次。⾹菜這東西,從來都不是「普通」,
它永遠活在愛與恨之間,沒有灰⾊地帶。
根據美國 23andMe 針對超過 50,000 名使⽤者的基因資料分析,約有 13% 的歐裔美國⼈、15% 的非裔美國⼈,以及
3% 的東亞⼈表⽰香菜聞起來像肥皂。這是因為部分⼈攜帶OR6A2 基因變異,會對⾹菜中特定醛類(如 E-2-alkenal)
過度敏感,使其產⽣「清潔劑味道」的感知。也因此,「香菜討厭派」不是矯情挑嘴,⽽是⼀種由嗅覺神經訊號直接驅動的
基因層級排斥反應。
但真正讓⾹菜的討論變得這麼極端的,其實還有⼀層⼼理機制。在⼀篇發表於《Frontiers inPsychology》的研究中提到,
童年時期的飲食經驗會⾼度影響成⼈後對特定味道的接受度。也就是說,⼀個⼈若從⼩習慣香菜的氣味與料理組合,
便更容易將其與「家的感覺」綁定在⼀起;⽽第⼀次接觸是被迫吞下⼀⼤⼜草味⾹菜沙拉的⼈,往往會在潛意識中對⾹菜
設下「⽣理防⽕牆」。
根據 Statista 2022 年針對全球飲食偏好所做的調查,台灣約有 81% 的消費者表⽰願意接受香菜入菜,相對於美國僅 62%、
英國僅 55%,明顯可⾒東亞地區的香菜接受度普遍較⾼。這與飲食⽂化脈絡⾼度相關,特別是台灣麵食、鹹粥、羹湯等
料理中,香菜被視為「提味關鍵」,⽽非單純裝飾。
所以說,香菜的極端,不只是味蕾的問題,更是⼀場「嗅覺神經 × 味覺記憶 × 飲食⽂化」三位⼀體的⼼理綜合體。
有些⼈甚至會在香菜料理裡加入⼀點紫芭蕉洛神醬或香草鹽中和其刺激性,不是為了遮掩,⽽是讓香菜找到在⼜中柔和登場
的⽅式。這種「留⼀點距離剛剛好」的味覺設計,正是品牌對於極端偏好的溫柔回應。
你呢?香菜,現在還在你的「禁⽌名單」裡嗎?還是你也慢慢學會,讓記憶的味道找⼀個舒服的位置停下來?
—
紫芭蕉生活研究室編輯部 出品
參考資料出處:
• 23andMe ⾹菜基因研究:https://blog.23andme.com/articles/cilantro-hate-linked-to-gene
• Harvard Health / OR6A2 基因分析: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cilantro-hatersits-not-your-fault-its-in-your-genes-201504037841
• Statista 全球飲食偏好報告(含⾹菜):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285014/global-cilantro-preference-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