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芭蕉⽣活研究室編輯部/⽣活觀察專欄】

 

「你聽到的是歌,還是⽣活的BGM︖」:那些在台灣每天都會路過的⾳樂風格

早上在捷運站,⽿機還沒戴上,B2電扶梯⼜就先聽⾒有⼈⼿機外放的抖⾳熱歌。中午⾛進便當店,

店員⽤⼿機播著清單裡輪迴的《想⾒你想⾒你想⾒你》鋼琴Lo-Fi版。下午在全家買瓶氣泡⽔時,

店裡正放著最新的⽇系 City Pop+韓團混⾳,像在告訴你:「要不要順便加購⼀點快樂︖」


我們沒有特別打開播放器,也沒認真在追排⾏榜,可是⾳樂就這樣跟著我們的節奏進來了,

像台灣⼈的⽣活背景⾳。2025年 Spotify 公布台灣地區最常被播放的類型排⾏前三名依序為:

華語流⾏(Mandopop)、Lo-Fi Chill、K-Pop 與 City Pop 混合歌單。

 

其中 Lo-Fi 類型成長最快,年增幅超過 38%,尤其集中在 20–44 歲通勤族與居家⼯作者身上。

另⼀份街頭觀察數據也指出,台灣便利商店與髮廊的播放曲風中,City Pop 與復古電⼦風佔比已達41%,

很多⼈其實不知道⾃⼰已經習慣在這樣的節奏中度過每天。
 

這幾年我們越來越不主動「聽⾳樂」,卻默默讓⾳樂定義了我們的⼼情:辦公室午後想醒⼀下,

就點開 YouTube 上百萬播放的 Chill Cafe Live︔⼼情不好時不看歌詞,只聽 beat 的節奏來壓住腦袋的雜⾳;

健身時則把電臀神曲設定成30分鐘⽣存副本的出⼜。⾳樂變成了某種⽣活的導航⼯具,不喧嘩,但幫你推著⾛。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有味覺情緒」的飲品出現在我們的⽣活當中,來搭配⾃⼰的 BGM⽣活——不是為了解渴,

是為了讓那杯飲料和那⾸背景⾳樂,剛好⼀起告訴你:這個時刻你有被⾃⼰照顧到。你不⼀定記得歌名,

也不⼀定記得是誰唱的,但你會記得:那天你泡了⼀杯微糖檸檬,在 Lo-Fi 的節拍裡,忽然安靜下來了。

 


紫芭蕉生活研究室編輯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