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芭蕉⽣活研究室編輯部/幸福觀察專欄】

 

圖/envato

 

「微糖讓⼈比較快樂」:⼀個台灣⼈默默達成的甜度共識早上在捷運站外等朋友,隔壁排隊的那家⼿搖店,每三個⼈就有⼀個脫⼜⽽出「微糖、少冰」,像是⼀種默契,也像是⼀種默默完成的國民選擇題。比起全糖的激烈,或無糖的冷靜,微糖就像站在⼈⽣的中間點——夠甜,不委屈;不過頭,不罪惡。

 

你不會發現從什麼時候開始,「微糖」這件事,從⼀種客製選項,變成了⼀種關於幸福的⽣活語⾔。 事實上,全世界第⼀個讓消費者⾃由選擇甜度的國家,就是台灣。

 

早在1990年代,來⾃台中的春⽔堂⾸創了⼿搖飲的「甜度/冰量客製化」制度,開啟了味覺⾃主權的新時代,這種「點飲料也能調甜度」的⽂化創新,後來被全球仿效。根據 LnData 2023 年數據,全台有 68.4% 的消費者選擇微糖或少糖,其中 35–44 歲為微糖主⼒族群,已形成⼀種⽂化成熟的集體偏好。

 

 ⼼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也給出印證。2021 年⼀項發表於《Nutrients》期刊的多國研究指出:攝取適量糖分可促進⼤腦釋放多巴胺,有助提升情緒穩定與瞬時幸福感,⽽甜度過⾼則容易導致短時間快感後的神經衰退與情緒波動。這正是微糖迷⼈之處——它恰巧落在「刺激快樂」與「保持清醒」的交界點。

圖/envato

 

我們其實不是真的需要很多糖,⽽是需要那⼀點點剛剛好的愉悅觸發,像是⼤腦的輕輕⼀拍,讓你覺得「嗯,我還可以繼續過今天」。 這種甜度的選擇,不只是味覺的細節,更是⼼理的⼀種⾃我對話。我們想掌握⽣活,卻又不想對⾃⼰太苛刻;我們要溫柔的滿⾜感,但不需要昏沉的幸福假象。微糖,成了這個時代情緒風格的隱形語⾔,也讓台灣成為全球少數,把「甜度美學」做成⽇常儀式的國家。

 

有些⼈會選擇在傍晚時段或是晚餐過後來⼀杯個⼈的飲品,作為收尾的節奏錨點,不是為了甜,⽽是為了確定今天的⾃⼰,還有餘裕照顧好味覺與⼼情。 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爆量的甜蜜感,⽽是你知道——⾃⼰還擁有選擇剛剛好的權利。

 


紫芭蕉生活研究室編輯部 出品

參考資料: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00873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3/1/283
https://lndatatech.github.io/taiwan-dr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