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芭蕉⽣活研究室編輯部/⽂化觀察專欄】

 

有沒有不送禮的國家?從⽂化差異看最貼⼼的送禮⽅式

你能想像⼀個地⽅,⽣⽇不收禮、過年不送禮,甚至去朋友家也不需要帶任何東西嗎?事實上,幾乎沒有國家完全沒有送禮,只是在⼈與⼈之間,禮物的份

量與出現時機,因⽂化⽽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景。

在某些地⽅,送禮是⼀場講究的儀式——禮物要包得精緻、遞交時要雙⼿、場合要隆重,甚至還要配上幾句恰到好處的祝福︔⽽在另⼀些地⽅,禮物可能只

是⼀顆剛烤好的麵包、⼀把剛摘下的野花,悄悄放在你家⾨⼜,不求回報,也不需要太多⾔語。

 

北歐的「輕盈禮物觀」

瑞典、挪威等地的⼈對送禮的態度輕鬆隨意,朋友聚會帶瓶飲料或⼀⼩包零食已⾜夠。職場中,更多是以⼜頭感謝或卡⽚代替實體禮物。這種習慣來⾃於平

等價值觀與⾼信任感,減少了「禮物必須回禮」的壓⼒。

 

冰島的「平等與直接」

冰島⼈⽣活在彼此熟識的⼩社會裡,講究直接與坦率。送禮多半是因為那份東西「剛好適合你」,⽽不是因為節⽇或社交規範。這種隨性,讓禮物不那麼

「必須」,但反⽽更接近⽣活本質。與送禮⽂化濃厚的地⽅對照在東亞,特別是中國、⽇本、韓國,送禮是關係的潤滑劑,禮物的價值不只在物品,更在於

它背後的⼼意、⾯⼦與承諾。中東與部分非洲地區則將送禮與待客之道結合,往往盛情⽽隆重。

 

品牌思考:⽂化差異與送禮策略

這些⽂化差異,也啟發了我們對產品的不同應⽤想像——

在送禮⽂化濃厚的市場,我們的沖泡飲可以化身為節慶禮盒:中秋節送給長期合作的企業夥伴,傳遞穩固關係的⼼意︔教師節送⼀杯潤喉的溫暖,替⽼師的

聲⾳保養。

⽽在送禮⽂化較輕的地⽅,它更像⼀份「⾃⽤零食」與「⽇常療癒」:⼀杯溫熱的果茶,是忙碌⼀天後給⾃⼰的安撫,也是朋友來訪時的即興分享。

或許在全球化的今天,「針對需求送禮」才是最體貼的⽅式——禮物不必因節⽇才存在,⽽是回應對⽅當下的需要,才能真正觸動⼈⼼。

所以,如果你⽣活的地⽅沒有送禮的習慣,會不會少了⼀點⼈情味?或者,這樣反⽽讓每⼀次贈與,都變得更真誠、更輕盈——就像我們的沖泡飲,不只為

節⽇⽽⽣,更是⽇常隨時都能打開的療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