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習慣在手機點餐、在便利商店買即食料理,甚至用營養棒取代一頓正餐時,你是否曾想過:100 年後,人類還會「吃飯」嗎?

這個問題,我們交給 AI 解答。

我們向一套基於飲食科技與環境模型資料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提問:「100 年後,人類的日常食物會是什麼?」

回覆令人震驚,卻也不難理解。

 

高密度營養膠囊、個人化分子飲食、氣候適應型蛋白

根據 AI 的預測,在資源更稀缺、氣候更加極端的 100 年後,食物將徹底功能化

我們將不再依賴傳統農作,而是改由以下形式補充營養:

 

可飲式蛋白組合包由昆蟲粉、海藻或微生物製成的液態蛋白,快速吸收、不佔體積。

個人化膳食膠囊透過基因資料、腸道菌相、睡眠與壓力指數,每日由 AI 計算出的最佳營養組合。

氣候友善作物由基因編輯而來的抗旱米、高產豆、低碳排蔬果,將取代傳統農產成為主流。

 

我們將不再「吃飯」,而是「補給」。

食物,從日常文化退回生理需求。

 

從火堆到膠囊:吃的行為走到了臨界點

人類與火的關係,是飲食文明的起點。從烹煮、發酵、調味、保存,每一次食物技術的進步,不只是求生,更塑造了語言、家庭、社會組織。

然而,AI 所勾勒的未來卻預示著另一個走向:

 

科技或許能精準餵飽我們的細胞,卻也可能同時剝奪我們對「吃」的感覺。

膠囊不會有溫度,微分子液體也不會有香氣。

那碗你小時候喝過、會讓你掉眼淚的湯,或許不再被需要。

烹飪,將從「每一天的基本活動」變成「少數人的復古選擇」。

 

真實食物:從日常退場,走入儀式

未來的食物可能不再是家常,而是一種「紀念」。

就像黑膠唱片、底片相機,真實料理將變成只有某些人還願意保存的文化行動。

我們甚至可能看到「記憶型料理」的出現—— AI 模擬味道記憶、氣味觸發、嗅覺共鳴的心理食物,專為那些「渴望再感覺一次什麼是溫暖」的人而設計。

 

 

AI 留下一句備註,卻最值得反思:

「除非人類選擇保留食物的文化與情感,否則這些味道將會消失。」

這不是警告,而是一種現實提醒。當效率取代感覺、營養取代故事,我們將失去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吃」作為人與人之間聯繫的橋樑。

 

科技可以養活我們,記憶才讓我們成為人

100 年後,我們的確可以靠 AI 計算需要攝取的分子,我們可能不用下廚、不用開瓦斯、不用咀嚼,但那些味道、那些願意等一鍋湯滾、等一雙筷子夾菜的時刻,才是真正讓我們記得「自己是誰」的關鍵。這不是反科技,而是提醒自己,科技的進步,不能剝奪人類對食物的溫度與想像。

 

我們今天還願意煮飯、吃飯、分享食物的方式,就是在為 100 年後留下選項:讓人類,不只靠 AI 活下來,還能靠彼此活得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