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envato

 

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當你翻開某款日本進口糖果的成分表,上頭滿滿人工香料、色素、添加劑,大家還是笑著說:「這是小時候去東京的回憶味道。」但若換成台灣品牌的相同成分,留言區常常只剩一句:「還是天然的比較好。」這不是偶然,而是一種非常深層的「文化性信任選擇」。

 

我們觀察到台灣人對進口食品的容忍度,遠高於對本地產品的標準。即使日韓食品含有大量食品添加物,也往往因為品牌形象、語言包裝、甚至視覺設計而被自動轉譯成「專業、講究、有文化背景的必要配方」。這不是在說台灣人愛外國,而是本地品牌在敘事與情感連結上的空白,讓添加物變成了不被原諒的存在。

 

再說得直白一點,台灣人不是怕吃進防腐劑,是怕你連文化都沒包裝好。我們也看到一個反差:越是本土、越是坦白的廠商,反而越容易被挑毛病;越是用外語成分、迷人小插圖包裝的商品,反而會被說「異國味道特別安心」。這是品牌敘事的差距,不是成分的錯。而要打破這種心理結構,靠的不是強調「我們很天然」這種單一論述,而是要重建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情感節奏。

圖/envato

 

就像我們在做冰熬檸檬時不急著標榜無添加,而是先讓人喝得懂它的溫度、靜下來去感覺它沒有香精卻有香氣、沒有酸劑卻有層次。因為當味道的記憶變成信任,添加與否早已不是重點。真正的品牌,應該能讓人忘了檢查成分表,而是記得:這個味道,曾經讓我感覺被在乎。

 


紫芭蕉生活研究室編輯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