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紫芭蕉生活研究室編輯部/地方觀察專欄】
當傳統市場不再只賣菜:一場正在發生的日常革命
早上九點,台中第二市場的攤位邊排起了隊,但不是為了買青菜魚肉,而是等著買一杯手沖咖啡和一份現烤巴斯克蛋糕。你可能會錯愕:這是市場嗎?還是文青市集?
這正是台灣傳統市場正在經歷的變化縮影。
傳統市場,長期是台灣人生活的「腹地」—— 買菜、買肉、買日用品、講價、交朋友。然而,隨著消費世代轉換、超市量販崛起、生活型態改變,傳統市場早已不再只是長輩的場域。
🛒 傳統市場變了什麼?
1. 年輕品牌進駐,讓市場開始有「選物店」感
◦ 像是在嘉義東市場、高雄三鳳中街、台南水仙宮市場,都陸續出現咖啡攤、甜點店、文創選品與蔬食小吃,這些新型態攤位不再依靠叫賣,而是用設計感和故事吸引顧客。
◦ 年輕人不再排斥市場,而是開始「進場」創業,甚至把市場當作品牌發跡的起點。
2. 地方政府積極「整裝」市場空間
◦ 過去昏暗、溼滑、排水不良的市場印象,逐漸被改善。從冷氣空調、明亮燈光,到友善無障礙空間,逐步讓市場成為願意停留的地方,而不只是「趕快買完走人」的過路站。
3. 從「價格導向」轉向「體驗導向」
◦ 越來越多市場活動結合市集、導覽、料理教室,甚至開發「市場一日遊」。人們來市場不只是消費,更是為了體驗「有故事的食材」,建立對土地與飲食的連結。
4. 數位化開始滲透
◦ 刷卡、行動支付、預訂制、LINE官方帳號、小農直播叫賣……這些原本與傳統市場無關的詞彙,如今也慢慢成為日常操作工具,讓市場能與更多人接軌。
🍋 傳統市場裡的品牌新生命這波轉變中,也有許多像「田月桑時」這樣的品牌,選擇在市場或市集中與消費者建立第一線的連結——不靠冷冰冰的貨架,而是用親手熬煮的檸檬膏、真材實料的果乾、與顧客面對面的互動,把「自然」與「食物的真誠」放回每一口裡。
傳統市場正在變,不只是因為它想跟上時代,而是因為它本來就代表著「台灣最真實的生活樣貌」。而當這樣的樣貌願意接納年輕世代的創新時,它就不再是過去的回憶,而是未來日常的一部分。
聯絡我們
田月桑時國際有限公司 / 統編 68074204
客服電話|04-2439-2073
客服時間|週一至週五09:00am-17:00pm
客服信箱|yimutian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