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芭蕉⽣活研究室編輯部/台灣美食⽂化專欄】

 

圖/維基百科

 

福州麵不是福州⼈發明的︖來⾃鹿港的記憶混搭,才是真正的台式創新⼒

你以為福州麵真的是福州來的︖事實剛好相反——這碗⼤家熟悉的台式乾麵,其實是鹿港⼈在清朝時期「根據福州⼈記憶⾃⾏還原」的產物。當年⼤量福州僑民移居鹿港,他們講著熟悉的味道,卻無法真正重現原鄉的做法與食材。於是,在地⼈根據他們的描述,加上台灣本地的調味與習慣,創造出這碗看似道地、實則創新的「福州麵」。這不只是飲食⽂化的混種,更是⼀種早期「⽂化逆輸出」的經典案例——從他鄉來的記憶,在此地重⽣,最後流傳四⽅,甚至輸出海外,被誤認為正宗。

 

這件事帶來的啟⽰比我們想像的還深刻。當我們總以為「越道地越有競爭⼒」,事實上,許多成功的風味商品,恰恰是透過「⽂化錯位」創造出獨特的記憶感。就像泰式奶茶在台灣其實甜得更台、⽇式漢堡在⽇本其實沒這麼常⾒⼀樣,我們追求的從來不是地圖上那⼀點的真實,⽽是味覺裡那種「似曾相識」的安全感。這樣的設計,不僅降低⽂化⾨檻,還更容易跨市場複製。產品是否真的地道,有時沒那麼重要,關鍵在於能不能勾起⼈們的想像——像極了某次旅⾏的回憶、某位長輩的溫暖、某場夜市的閒逛。

 

有些品牌開始意識到這點,選擇在產品風味與命名上進⾏「⽂化混搭」的再設計。例如有⼈會選擇加入⼀點滷⾹、⼀點果酸,重新詮釋那杯紫芭蕉冰熬檸檬,作為⽇常的節奏錨點,喝的是檸檬,但想起的卻是童年的楊桃湯。這樣的「⽂化錯位」成為了記憶勾⼦,也是⼀種全新的品牌語⾔。

 

所以說,創新的味道不必從零開始,有時只要讀懂那些被錯置的⽂化記憶,就⾜以打動⼀整代⼈的⾆尖。真正能⾛得遠的產品,往往不是最道地的,⽽是最能讓⼈「以為⾃⼰曾經擁有過」的那⼀種。

 


紫芭蕉生活研究室編輯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