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芭蕉⽣活研究室編輯部/清醒⽇常專欄】
 

那天,我只是去散了個步,卻像換了⼀顆腦袋
週五下午五點半,⼿機訊息跳個不停,腦⼦像被打結的⽿機線糾纏住,什麼都做不了。我決定關掉筆電,換上球鞋,⾛下樓去散步。那不是什麼重⼤決定,只是很單純地,不想再坐著焦慮。結果⼤概⾛了⼗五分鐘,⾛到公園的盡頭時,我突然感覺——呼吸變深了,腳步穩了,腦⼦裡的雜⾳竟然也靜了下來。


原來,散步不是為了燃燒卡路⾥,是為了撫平混亂。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散步時我們的⼤腦會切換到「默想模式」,讓平常被會議、訊息和雜事塞滿的腦袋,有機會重新排列與整合。像是幫⾃⼰按下「重新開機」,不⽤花錢、不⽤下載APP,只要⾛出去,就能更新情緒系統。⽽如果你願意再多⼀點儀式感——像是選⼀條有花⾹的路、帶著⽿機聽輕⾳樂、或者在⾛前泡⼀杯喜歡的果乾⽔放在回家後冰鎮等你,那這段散步,就不只是移動,⽽是與⾃⼰對話的⽇常設計。
 

有⼈習慣早上五點半散步,當成展開新⼀天的儀式︔也有⼈選擇睡前繞⾃家社區⼀圈,像是把壓⼒從體內慢慢⾛出來。有些⼈會選擇喝⼀杯冰冰涼涼的冰熬鹹檸檬,作為散步回程的⼩獎勵,讓情緒有個溫柔的落點,也可以將身體所流失汗⽔的鹽分補⾜。

散步教會我們:照顧⾃⼰,不需要驚天動地,有時候,只是⼀雙好⾛的鞋、⼀條安靜的街道,⼀顆願意慢下來的⼼。
 

📌 參考資料:
1.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 Walking for Health
2. Stanford News – Walking boosts creative inspi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