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韓國食品在全球市場掀起一波又一波熱潮:從辣炒年糕、泡麵、零食,到手搖飲與健康輕食,幾乎每一樣都能搭上韓流輸出,甚至被視為文化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台灣雖然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與強大的加工技術,卻常被侷限在代工或區域市場,難以形成國際級的品牌影響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首先,韓國的品牌意識是一種「國家戰略」。從政府到企業,他們把食品視為軟實力出口的要角,就像 K-pop 或韓劇一樣,會補助海外展覽、協助設計國際化的包裝,讓「K-Food」與文化出口綁在一起。而台灣的食品政策多半專注在農業生產或食品安全,對「品牌形象」的系統化扶持相對不足。

其次,文化性格上的差異也決定了品牌氣質。韓國消費者對民族品牌的支持度極高,他們願意買單「有形象」與「國際感」的產品,即便價格不低;反觀台灣市場長期習慣價格戰與代工邏輯,消費者也傾向理性比較「成分、價格」多於「品牌故事」,讓企業較難把資源投注在敘事與美學上。

再來是設計與行銷的國際語言。韓國食品常常看起來像美妝品,包裝簡潔、時尚,符合全球年輕世代的審美,並且勇於與偶像、影視合作,創造跨產業的文化體驗。台灣雖然有好產品,但在視覺與話題上的「爆點」不足,敘事多半偏向實用與傳統。

此外,韓國品牌的成功還有一個現實因素:市場壓力。韓國雖然人口比台灣多,但競爭激烈,企業幾乎從一開始就必須以出口為目標,於是品牌化成了生存手段;台灣則因內需市場還算穩定,加上 OEM 接單長年佔主流,讓許多企業缺乏國際化的迫切感。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行銷手法的進攻性。韓國品牌敢於營造「潮流」、「夢想」、「情感連結」,甚至利用 FOMO(錯失恐懼)來推動消費;台灣品牌則偏向理性,強調「天然、健康、價格實惠」,在消費者的情感驅動上往往輸了一步。


台灣的優勢從來不是缺少好產品,而是缺少「把好產品說得動人」的語言。當韓國人把泡麵變成全球風潮時,台灣也完全有能力讓檸檬、茶葉、果乾水,成為另一種「生活文化」的代表。
田月桑時相信,未來的品牌不只是販售食物,而是設計一種健康、永續、與日常共鳴的生活方式。這場品牌之戰,台灣不是沒有機會,而是需要開始更勇敢地說自己的故事